[12] 民脂膏:民脂民膏。喻指人民的财物。吴县的县令,忘记他的姓名了,他刚正不阿,很有政声。吴县的风俗里最尊重城隍神,人们用木头雕成神像,锦衣下装着机关,像活人一样。每逢城隍的寿辰,群众就凑钱办庙会,抬着城隍神像游街,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帜,举着各种仪仗,排着队,吹吹打打地前进,热热闹闹的,大道上挤满了人。这种庆祝城隍生日的活动已经习以为常了,年年不敢懈怠。县令出门时,正好和游行队伍相遇,便停下来询问,老百姓一一告诉了他。他又通过查问得知庆典花费很多,很生气,手指着神像责备说:“城隍实际上是一城之主。如果它昏庸无知,毫无灵验,那么就是一个糊涂鬼,不值得供奉;如果他有灵验,那么就应该爱惜物力,怎么可以浪费这么多的钱财,消耗百姓的血汗?”说罢就把神像拽倒在地,打了二十大板。从此,这个风俗便被革除了。
公清正无私,惟少年好戏。居年馀,偶于廨中梯檐探雀 [13] ,失足而堕,折股,寻卒。人闻城隍祠中,公大声喧怒,似与神争,数日不止。吴人不忘公德,群集祝而解之,别建一祠祠公,声乃息。祠亦以城隍名,春秋祀之,较故神尤著。吴至今有二城隍云。[13] 雀 (kòu):幼雀。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探雀而未饱,待熊蹯而讵熟。”口技《口技》篇两则,分讲两个故事,但又是一个整体。前者是在暗夜的室内,听众只辨其音,不见其表演,后一则重在揭示口技如何演出,这对于没有见过口技表演的人来说很有必要。
由于重在讲述口技的表演,故小说开始处单刀直入,结束处简净干脆,只是叙述口技表演者如何请神送神以及诸神祇开药和抓药的情节。请神祇是纵向写,先写九姑来,次写六姑来,最后四姑到。送神祇则横向写,“一时并起”,叙述极有变化。请来的神祇是6个女性:即九姑,丫环腊梅;六姑,丫环春梅;四姑以及四姑的丫环,外加六姑的小男孩和一只猫。请神的声音是“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送神的声音则“小儿哑哑,猫儿唔唔”。“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总之“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模拟出她们开药和抓药的声音,则有问病,斟酌药方,唤笔砚,折纸,拔笔掷帽,磨墨,投笔触几,撮药包裹,均声响历历,音色丰富,环环相扣。这些极富生活气息的声音不是零碎孤立不相连属的片段,而是形成贯穿的情节故事,不由不使听众“群讶以为真神”。
这些精妙绝伦的口技并非单纯的艺术表演,而是口技表演者借此行医售药,对此,蒲松龄也表达了明确的态度。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 [1] 。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1] 售其医:出售她的医术和药。售,出售,卖。村里来了一个女子,年纪约有二十四五,携带着一个药袋,出卖她的医术和药。有来看病的,这个女子自己不开方子,等到了晚上请神仙给开药方。到晚上开药方时,女子便收拾一间干净小屋,把自己关在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