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讲《无量寿经》大致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法藏的
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讲《无量寿经》,大致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法藏的发愿、修行与证果;众生往生之因与果;诸佛之戒恶劝善。
()法藏发愿、修行与证果
?“众生无边誓愿渡,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众多愿中,?“四弘誓愿”是总愿。依此总愿,每位菩萨在修行时都发了自己的别愿:文殊、普贤各有十大愿;药师佛、观世音菩萨各有十二大愿;阿佛有二十大愿;师子香菩萨有四十愿。各菩萨依愿修行,建立了各自的净土。《无量寿经》记述了法藏比丘由过去无量久远劫之前,便先后跟随锭光如来、处世如来等五十二尊佛修行,直至第五十三尊世自在王如来出现于世,转世为国王,闻佛说法后,?“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他在世自在王佛引导下,收集了十方诸佛本愿,发下四十八大愿。这是旷古未有的?“超世愿”。隋代三大师之一的净影寺慧远(五二三至五九二)将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分成三方面:摄法身愿(包括十二、十三、十七三愿);摄净土愿(包括三十三十二两愿);摄众生愿(包括其余四十三愿)。从比例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摄受众生”才是四十八愿的核心内容,表明法藏比丘发愿建立极乐世界的目的很纯净明确:为烦恼众生提供安全的修行处所。
法藏比丘发愿后,花费了五劫时间,从自利、利他两方面依愿修行。身、口、意三业清净为法藏比丘自利修行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自净其意。法藏比丘以亲身的修证告诫世人,修行的要点是去除凡夫心、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恨心、覆心(覆是覆盖、掩藏过失)、诳心、谄心、骄心、害心、嫉心、悭心、无惭心、无愧心、不信心、懈怠心、放逸心、昏沉心、掉举心(掉举是心不安静、妄动浮躁、障碍禅定)。修行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凡夫心转化成圣贤心: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益心、定心、信心、念心、达心、直心、慧心、戒心、愿心、忍心、不退心、大乘心、无相心、平等心。将心专注于一句佛号上,使凡夫心不再有机会生起,一心观想诸佛菩萨的庄严、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久而久之,佛心生起。正如《观无量寿佛经》云,?“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是净土法门自我修行的核心原理。另一方面,四摄、六度是法藏利益众生的主要手段。通过自利利他,福慧双修,法藏比丘积累了无量的功德,才能综合二百一十亿诸佛土(土即国土)的优点,成就天下第一清净的佛土西方极乐世界,而他本人也修得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真身。法藏修行之依、正之果在《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中已有详细描述,故本导读略去之。
(2)众生往生之因与果
如此福慧具足的绝妙净土,怎样才能往生彼处呢?佛陀讲述了念佛定生净土的因果法则,根据念佛人愿力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深浅,而有三辈往生之不同。无论是谁,只要至诚念佛,蒙佛加持,便能带业往生极乐,获得具足佛相、永离恶道、遍供诸佛、听闻正法、悲智双运、定慧通明、智辩无碍、大悲普化等果报,最终得一生补处之位,直至成佛。
(3)诸佛之戒恶劝善
人生于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老病死苦,无人能幸免。《妙法莲华经》上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佛说八大人觉经》指出了众苦的根源:?“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心”主要指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佛陀在讲完净土因果之后,对现实社会中世人沉迷于贪、嗔、痴三毒所带来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告诫世人,沉迷于此而不修净土,是堕恶道之因,将永劫轮回。佛陀以大慈悲心劝诫世人专心念佛,以摆脱贪、嗔、痴的困扰,博爱行善,积累资粮,才能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