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进士命中带来前生分定不敢过责我子只要朝夕勤苦读得文理粗
举人、进士,命中带来,前生分定,不敢过责我子。只要朝夕勤苦,读得文理粗通,博得一个秀才,也好训书糊口,终身不受刑辱。写得一笔好字,也足闻名乡党①,钞写可以聊生。万一命蹇时乖②,青衿③不得上身,遇事亦可明白,未必终受人欺。若不读书,不识字,不做得一个秀才,耕种无力,商贾无本,或习星相,或进衙门,人品愈趋愈下。何以成身?何以立家?何以向人前见士大夫?何以跻公堂见官府?何以遇不测理祸患?此时头磕地,膝跪阶,称小的,叫老爷。言之痛心,书此泪下。子岂非人,能不怃然④?
举人、进士的功名,是命中带来的,前世注定的,即使考不中,也不敢过分责怪我们自家的孩子。只要他们朝夕用功,勤读诗书,文理粗通,能考取秀才的功名,也能够当个私塾先生,借以安身立命,终身不受刑辱。如果能写得一手好字,也能闻名乡里,替人抄抄写写,养家糊口也是够的。万一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秀才也考不中,多读点书,遇到事情也可明白,不会一辈子受人欺负。如果不读书,不识字,考不中秀才,没力气种地,也没本钱经商,为了糊口,只能观察天象、占卜吉凶当一个算命先生,或进衙门里谋个差事,整日里和三教九流之人混在一起,人品就会愈来愈低下。如果不读书、不识字,没有功名在身,拿什么来安身立命?拿什么来齐家治国?凭什么和士大夫们平等交往?又凭什么在公堂上享受优待?又靠什么在遭遇不测时排除祸患?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只有卑躬屈膝,磕头作揖,自称小的,喊人家大老爷,完全没了身份。哎,这种事啊,说起来让人痛心疾首,写下来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难道你不是人吗,岂能不怅然失意? 乡党:周制,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泛指乡里。 命蹇(jiǎn)时乖:蹇,一足偏废,引申为不顺利;乖,不顺利。命蹇时乖,即指命运不济,遭遇坎坷。 青衿(jīn):青色交领的深衣,唐宋时期国子监学生的常服。明清时期专指秀才。 怃(wǔ)然:怅然失意貌。
《教子读书写字》是陆陇其《治嘉格言》的首篇,在这一篇中,他开宗明义,着重提出“教子读书写字”,并以长辈口吻,历数读书识字、考取秀才的好处和不读书、不识字、没有考取秀才的坏处,通过正反对比,循循善诱引导子弟勤学苦读,奋发上进。在此,陆陇其认为,读书识字有三种出路:勤学苦读,考中秀才,可以担任私塾先生,自然能够修身齐家,自在安闲;考中秀才后,不去坐馆教书,如能写得一手好字,也可以替人抄抄写写,做到衣食无忧;如果碰到特殊情况,因故没能考中秀才,书也不会白读,书读多了,道理懂得多了,也就能明白事理,不会受人欺负。同时,陆陇其又认为,如果不读书、不识字、考不中秀才,那是没有好下场的,读书读成个半吊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耕种无力,商贾无本,为了生存,只能混迹三教九流,一辈子凄凄惨惨,好不可怜。“有书不读子孙愚。”陆陇其提倡教子读书写字,也是教导我们要重视子女的教化养成,教育子女多读书、读好书、走正道、有作为,把读书识字看作是子孙后代安身立命、修身齐家之根本,所谓“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是也。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陆陇其的看法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如他所说的“举人、进士,命中带来,前生分定”,就具有典型的宿命论色彩,这些还是需要我们加以鉴别的。
2. 羡有佳儿
我人自家读得书,方可教儿子读书;亦唯自家不读书,故苦苦要儿子读书。儿子若肯读书,略有文理,则气质自然驯雅①,周身皆流动活泼,可以向前出众,迎宾送客,语言不甚无味。落花水面皆文章,使人羡吾有佳儿。即此便为父母争一口气,岂必待中举人、进士,然后显亲扬名哉?若不读书,则志慧不开,一般身体偏自倔强,宛如枯木死灰,只乐与下人相处,见正人惟是一叛②。若不一叛,亦必面红头胀,伸膀缩脚,搔头挖耳,俗气薰人。绝无随机应变风流,绝无揖让③进退礼节。即此便是现世报。为人父者,尚喜有此子乎?为人子者,尚不肯读书哉?
我们自己读书识字,才可以教育子孙后代读书识字;也有人自己不读书识字,吃尽苦头,因此要子孙后代读书识字。子孙后代若肯读书识字,文理粗通,则气质自然典雅完美,周身都流动着活泼气息,可以待人接物,迎来送往,言语适宜,进退得体。花儿飘落在水面的情景,其实都是像一篇篇好文章,值得我们欣赏,别人也会羡慕我们家有爱读书的好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为父母争了一口气,难道一定要等到考中举人、进士之后,才能显亲扬名、夸耀乡里?如果不读书,智力就开发不出来,言语行为没有规矩,身形也如枯木死灰,只喜欢与下人待在一起,见到士人君子就会反身走开,不敢与之见面。即使不是反身走开,也会脸红脖子粗,伸胳膊缩腿、挠头挖耳朵的,俗气熏人。这样的孩子不会随机应变,也不懂得进退礼节,毫无处事规矩,更谈不上风流倜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世报!为人父母者,有喜欢这样的孩子的吗?为人子女者,还不肯好好读书吗? 驯雅:典雅完美。 叛:背离,反叛。 揖(yī)让: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陆陇其认为,读书“则气质自然驯雅,周身皆流动活泼”,读书不但能增长知识、懂得礼仪,还能改变气质、培养精神。读了书,文思敏捷,气质典雅,待人接物,言之有理,行之有据,给父母长面子,也给自己长精神。不读书,必然愚昧倔强,自以为是,不懂礼节,不知如何待人接物,给父母丢脸,让父母寒心,也让自己越来越沉沦,以致人品低下。通过读书与不读书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的正反对比,陆陇其得出的结论是“落花水面皆文章,使人羡吾有佳儿”。如何得到“佳儿”,自然是“苦苦要儿子读书”,勤学苦读,方得始终。读书人家,自然有条件让子孙后代读书识字。贫寒人家,也要创造机会让子孙后代读书识字,“家纵贫寒,必须留读书种子”(《围炉夜话》),因为“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缉故也”(《小窗幽记》)。因此,重视子女的教化养成,才能培养出让别人看重、给父母长脸的好孩子。
3. 父祖荣辱所关
子孙肯读书,能孝悌①,做好人,行好事,人必曰:“此某父某祖之子孙也。”为善出自子孙,而名则归美父祖矣。为父祖者,岂不生色乎?若不肯读书,不孝悌,不做好人,不行好事,人亦必曰:“此某父某祖之子孙也。”不善出自子孙,而父祖则蒙被恶名矣。有此子孙,岂不短气乎?夫②子孙而有贤者,诚能勤学好问,修德合道③,与父祖以美名,亦可以为人矣,亦可以为子矣。
子孙后代若能勤读诗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做好人,行好事,人们必定赞扬说:“这是谁谁家的儿子,谁谁家的孙子。”子孙后代能做善事,美名则属于他们的父祖。有这样的子孙,为人父祖者能不觉得脸上有光彩吗?如果子孙后代不肯勤读诗书,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不做好人,不行好事,人们必定批评说:“这是谁谁家的儿子,谁谁家的孙子。”子孙后代不做善事,父祖也被连带背上恶名。有这样的子孙,能不心虚气短吗?子孙贤能,勤奋学习,不懂就问,修身立德,使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符合儒家之道,可以给父祖带来美名,也可以做个大写的人,还可以做个孝子贤孙。 孝悌(t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儒家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夫:文言发语词。 修德合道:修身立德,使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符合儒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