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不讲究最好茶壶中常有茶就可以;喝酒不追求清冽酒杯中不空就
喝茶不讲究最好,茶壶中常有茶就可以;喝酒不追求清冽,酒杯中不空就可以。古琴缺少琴弦而能在时常弹起时身心舒畅,短笛不成腔调而能在吹起时自得其乐。这种生活纵然不能超越伏羲,也可以和嵇康、阮籍相匹敌。
事物的形式是次要的,根本的是它的内涵。饮酒品茶,不在于味浓,在细细回味中,清香悠远便得真趣。茶非壶中之茶,而是心中之茶,酒非杯中之酒,而是心中之酒。心中有了茶的清淡,何物不可以品味?心中有了酒的醇香,何物不可以迷醉?无弦琴、无羌笛,音出无声同样能领会自如。弹有弦琴,常人都可以听见,无弦琴却只有心存琴韵的人才可以倾听。身处大自然的清静中,便可以体验大自然的真趣。
故对茶酒琴笛等雅物,不管外形怎样,只求其中趣味。若能味淡情真、自得其乐便可超脱潇洒,与世外高人媲美了!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在宁静的环境中保持的平静,并非是真正的平静,若在喧闹的环境中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才算是人的天性中原本的真境界;在欢乐的氛围中得到的快乐,并非是真正的快乐,若在艰难的困境中仍能保持快乐的心情,才算是人的本性中快乐的真正境界。
心如止水的心态,不是在清静平和的环境中获得的,而是在灯红酒绿的诱惑下练就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泰然自若、坐怀不乱,才是达到了静的真境界。乐亦如此,经历过痛苦,才能懂得欢乐。得来容易的幸福是短暂的,也只有能够在苦中作乐者,才算懂得了快乐的真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穷水尽时还能找到快乐的人,才是真正洒脱智慧的人。在静中耐得住寂寞,在动中经得起诱惑;在乐中不得意忘形,在苦中能找到快乐,如此便步入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俗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矜高倨傲,不过是一种虚夸不实之气,只有把这种不实之气压下去,然后浩然正气才能得以伸张;七情六欲私心杂念,都属于虚妄之心,只有把这种虚妄之心彻底消除了,然后纯良本性才能显现出来。
浩然正气是人类得以立于天地之间的主心骨,然而人们在生活中却常被矜高倨傲的虚妄之气笼罩着。这股虚妄之气遮蔽了世人的双眼,使人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对物欲、名位的追逐是许多现代人生活的主题,因为它离得很近,人们随时可以享受到它带来的快感。然而,它离生活的本质却很远,人们在永无止境的欲望中却忘了生活的真谛。
其实那些虚妄荒诞的念头都是由于我们内心的软弱和动摇造成的,外界的诱惑是客观的,要消除虚气与妄心只有靠我们自己。“日三省吾身”,随时自觉反省检讨自己、循序渐进,方能超越自我、再现真心。
机息时,便有月到风来,不必苦海人世;心达处,自无车尘马迹,何须痼疾丘山。
当内心复杂的念头停止时,就能感受明月清风的到来,不会再觉得人间是个苦海;当心胸豁达时,自然就不会听到车马的喧嚣,哪里还需要找一个僻静的山林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世外桃源是存在于人心深处的。人生的真正境界就像一幅开阔的山水画,宁静、安详,丝毫不见峥嵘气象;云遮雾障,那毕竟都是表象的东西,而精神蕴含在每个人的感受当中。只要放下心机,放开心胸,自然能够拨云见日,眼前即是世外桃源。一个心中装有清风明月的人,车马喧嚣自然充耳未闻。
-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图]
- 孟母带着孟子四处搬家相当不容易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孟母毅然[图]
- (ōu)木名即刺榆有一种树形状像牛一拉它就有皮掉下来树[图]
- .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图]
- 以无味和五味国君用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调动百官的能动性俗化习俗[图]
- 茆(mǎo)、蕃(fán)茆即莼菜也叫凫葵一种漂浮植物[图]
- 信通“伸”严寒到了人民就追求温暖;酷暑临头人民就奔向清凉之地[图]
- (qīn)抑下 盛姬周穆王的宠姬 瞬其目眨眼睛[图]
- 自是自以为是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矜自尊自大妄自[图]
- 长辈逝世后要是按《仪礼》那套做下来那就不是在哭丧而是在表演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