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有至真至纯的性情必须先要有真实的修养;有了广博的见识才能
要想有至真至纯的性情,必须先要有真实的修养;有了广博的见识,才能写出不朽的文章。
【评析】
真性情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含义是不一样的,有的强调合乎道德伦理之真,有的强调自然真实之真。前者突出性情的合理性,要靠长期的人生修养得来,从对古圣人之道的体认中来;后者突出人性自然的一面,只要顺应自然,无伪饰,便是真性情,讲求随性。本则当然是前者,认为真性情是从长期的道德涵养中来。同样,见识也是从读书、体察、涵养中来的,只有有真正的大见识,才会有大文章。古人所谓“有德者必有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里说的大文章并非指技巧的优秀,而是思想的深刻,能够洞察人性、社会情伪。
第一六三则
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让:礼让,推辞。
做善事的方法无穷无尽,只要讲求一个“让”字,就人人都能做善事;立身处世的道理无穷无尽,只要做到一个“敬”字,所有的事情就都能井然有序。
【评析】
现代人多把做善事理解为慈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别人才是行善,其实这是把善狭隘化了。做善事的方式很多,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只要符合社会道德,合乎圣人之言都属善行。具体而言,在处理具体事务中,能够体谅他人,体察人性,只要保持不求利,不争不夺的心态,处处礼让,在作者看来,就是善,是人人可行的。中国古人以“安身立命”来概括人生,即立身,也就是说如何安顿自我。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需要秉持礼敬之心,谦和辞让,真诚无伪,便能够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安身立命有两个层面,一是精神上的安顿和归宿,一是生活层面的安好,本则是从生活层面上说的。争夺是生存的本能,如同动物界争抢食物,争夺交配权,但社会的和谐不能靠争夺,争夺只能破坏社会和谐,因此,中国古人以“敬”来规范和限制争夺,属于个体道德层面的德性。但社会依然纷争不已,因为个体道德无法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永远只是君子的理想,所以“敬”要推而广之,使整个社会都能遵循诚敬原则。但这仍然只是社会道德层面的建设,真正规范人性还要靠制度。
第一六四则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以往之得失,且不必论,但须论己。
]尚:尚且,还。
]安:哪里,怎么。
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尚且不能分辨,哪里还能知道别人的对错;以往古人言行的得失,暂且不必谈论,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行为得失。
-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图]
- 孟母带着孟子四处搬家相当不容易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孟母毅然[图]
- (ōu)木名即刺榆有一种树形状像牛一拉它就有皮掉下来树[图]
- .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图]
- 以无味和五味国君用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调动百官的能动性俗化习俗[图]
- 茆(mǎo)、蕃(fán)茆即莼菜也叫凫葵一种漂浮植物[图]
- 信通“伸”严寒到了人民就追求温暖;酷暑临头人民就奔向清凉之地[图]
- (qīn)抑下 盛姬周穆王的宠姬 瞬其目眨眼睛[图]
- 自是自以为是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矜自尊自大妄自[图]
- 长辈逝世后要是按《仪礼》那套做下来那就不是在哭丧而是在表演尤[图]